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新增参考指南。
继证监会今年1月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批编制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后,9月5日,证监会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核算流程与方法、披露要点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细化指导,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规范披露。
2024年以来,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和《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体系。相关规则出台既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帮助企业明确了披露要点,A股上市公司ESG国际评级明显提升。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后续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将遵循“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持续完善规则体系,覆盖更多关键议题。
新设三个环境议题指南
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在起草思路上,本次指南修订新增了“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章节内容,基于指引要求为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参考,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重点提示相关议题的主要工作流程和示例参考,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领域的实践能力。
内容方面,本次指南修订详细举例解释相关议题的常见风险和机遇,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导致的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等风险,新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引入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等机遇;并提供披露数据的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如提示常见的污染物类型和披露示例,核算能源用量的具体方法和能耗计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的计算公式等。同时,细化指引要求,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总耗水量等具体信息披露要求。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指南不新增强制性要求,强化风险与机遇识别导向,兼顾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形成“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制度体系。
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要求企业“为披露而披露”,而是通过明确风险与机遇的分析框架,引导企业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问题。例如,在环境议题指南中,详细列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的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等风险,以及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引入等机遇,帮助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与经营决策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规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成熟框架与研究成果,如参考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TNFD(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的风险分类方式,将自然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同时,结合国内发展重点,将污染物排放、乡村振兴、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科学伦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纳入披露范围,形成“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制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交易所指南层级的文件通常无需公开征求意见,但考虑到可持续信息披露涉及领域新、技术性强,前期已部分征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高校研究院等多方意见,此次专门再预留时间收集反馈各方意见,以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完善规则、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体系持续完善
新“国九条”提出,要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此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规则体系持续完善。
2024年4月12日,证监会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指引》要求,强制披露主体包括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这些企业最晚应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与国际准则兼容性较高,同时深度融合中国实践。
不少上市公司反映,在ESG报告编制过程中充分参考了《指引》内容,为评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引在议题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引》的出台让企业可持续披露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更加明确,减少了学习国内国际其他标准的成本。
今年1月17日,证监会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批《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结合上市公司重点难点问题和现阶段实践,为上市公司提供细化工作指导。
9月5日,证监会再次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三个环境议题指南,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规范披露。
市场人士认为,总的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性规定,以《指引》为细化强制性和底线要求、《指南》为参考性规范和典型实践推荐的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有助于引导上市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彰显优质公司投资价值。
披露质量整体持续提升
在政策持续引导下,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披露质量整体提升,合规性增强,实质性内容增多。
具体来看,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披露率稳步提高。截至6月底,共有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报告,整体披露率达34.72%,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上市公司可持续相关治理能力进一步夯实。从披露可持续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看,67.27%的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构;63.93%的公司披露战略信息,44.01%的公司制定并披露了定量可持续相关目标。78.07%的公司开展重要性评估以确定重要议题,93.32%的公司披露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信息,企业逐步从后端披露向前端治理和管理延伸。
披露内容更翔实客观。截至目前,99.25%的公司在报告中披露了量化指标,其中83.95%披露了25个以上的量化指标。对于国际上重点关注的气候信息,62.07%的公司披露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65.90%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23年度的57.53%、2022年度的50.87%显著提升。披露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排放量的公司占比分别为59.81%、60.02%和11.37%。24.87%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别有17.05%、15.76%的公司披露了预计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
在政策持续引导下,A股市场出现了一批稳定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优质公司,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ESG国际评级表现大幅跃升。截至2024年底,沪深两市32%的公司MSCI ESG评级有所提升,其中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由五年前的0提升至2024年的7.2%。
在责扬天下创始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委员殷格非看来,ESG表现的提升有助于展现上市公司良好形象,吸引中长期资金,对企业做好可持续披露形成正向激励。
“可持续披露规则日趋完善,正助力上市公司评级提升。上市公司ESG评级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对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吸引长期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主动探寻ESG最佳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殷格非表示。